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23章

学术型偶像 铁马倦倦 3248 2024-01-25 15:31:27

再之后的两天里, 又进行了数次彩排,但总会出现信号线缠绕和走位失误等等小问题,还有一次因为水下能见度太低, 在直播镜头中几乎全都是浑浊一片,根本看不清水下沉舰和队员的问题, 无疑让所有人的心中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尤其是在9月16日的下午, 海面上忽然刮起了奇怪的西南方向风, 且风力还在不断加大, 掀起的涌浪几乎有半米高。

水哥本想叫停这最后一次彩排, 但队员们却觉得可以下水——事实上从安全评估角度来讲确实也可以下水, 但水哥的顾虑比较大。央视团队那边虽然每天不停地在跟进天气预报的信息,但谁都没法对明天上午的风做出准确的推测,如果明天直播之前也刮起了这么奇怪的风可怎么办?

所以,为了最后走通一次流程,也为了对明天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做准备, 一众潜水对于和央视团队“最后请命”,水哥经过两次的亲自下水确认, 终于批准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 想要入水就必须进行移船, 改变为从船体的东侧入水。

不过经过两天的磨合,不止是船长很快调整好了船体的方向,就连粤省打捞局的队员也来帮忙,很快将潜水梯吊在了工作平台的另一开口处。

这才让大家顺利赶上了下午的平潮期进行演练,不过水下的能见度依然很差,也就是10厘米左右, 而且由于移船再加上水流速度较大,导致水下考古队员提前布置好的行动绳发生了偏移, 最终没能如计划一样拍到经远舰的舷窗。

队员出水后,又立即开起了大会,大家一起再次商讨各种特殊情况之下的预案,也对各类细节做最后的推敲,甚至具体到了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位水下和水上队员的行动路线和点位。

直到深夜,六十来人才终于散去,央视团队也不搭船回到庄河度假村了,而是在浙奉662上就地而眠,不想再耽误一点时间。

而水下考古队员这边还没有松懈,水哥带着几位明天工作任务较轻的队员再次进行了夜潜,将之前水下被移动的行动绳复位,同时再加固定,为明天的直播做最终的准备工作。

当夜的海风依旧很大,浪也不小,空气中的一丝余热也早已被吹到不知道何处了,虽说其他队员都可以休息,但他们还是在甲板上,穿着也拿着各种厚衣服,对几位英雄的潜水队员保驾护航。

甲板上数十人的研究都在盯着那几道小小的气泡,月光反射在他们的眼睛之中就像是在甲板上挥洒出了一片小小的星空一样,央视的侧拍员也驱散了脑海中的睡意,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

第二天,楚孑在闹钟响起之前就已经先行睁开了眼睛,然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甲板上,伸出手去感受海风。

没风!

楚孑抬头,看着天边渐渐升起的朝阳,头一次因为没有看到朝霞而兴奋。

这说明今天没有云层!

很快,天大亮了,作证了楚孑的猜测,这是一个久违地,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的好天气。

楚孑回头,只见海天交界处,远远的海岛上的风车都清晰可见,简直是将“秋高气爽”四个字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水哥也许是昨夜一宿没睡,此刻竟然已经开始上水了,回到甲板上,他对着一众早起的水下考古队员咧嘴一笑:“今天的水文情况,绝对会给你们惊喜!”

队员们瞬间放下心来,再问具体数值是什么的时候,水哥却又不说了。大家不免对水哥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卖关子行为表示唾弃,一同发出了“切~”的一声,水哥堵住自己的耳朵假装听不见,这动作特别像是年画上害怕鞭炮声的娃娃,瞬间笑倒了一片,那点紧张的气氛也被冲淡了。

楚孑他们简单扒拉了两口早餐之后,就到了装备的存放区域,惊喜地发现大家所有人的设备都被码放的整整齐齐,擦拭的也就像是全新的一样。

也不知道昨晚是谁趁他们都在睡觉的时候加了班,楚孑在心里对这位“田螺小伙子”表达了感谢,然后做了最后的清点工作。

时间刚到六点多,一艘小渔船就朝浙奉662号驶来了,大家有点疑惑这会是誰,结果对方上了岸,果然让大家十分惊讶,竟然是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所(好长的名字)的姜所长来了。

姜所长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慰问品和能量棒,以便大家在直播开始后没时间吃饭随时保持能量,还拿上了成套的工作服装。

他所作的最后的战前讲话也言简意赅,就是鼓励大家好好干,也不要有太大压力。显然,姜所长是那种办实事儿的领导,不爱整那些虚的。

七点五十分,趁着这直播开始前唯一的空闲时间,所有人在甲板上一起拍了一张大合影,和煦的阳光洒在每一位参与者的脸上,大家都笑得很开心。

八点钟,刘领队呼叫水哥,央视摄影组、导播组、跟机组、信号组、场工组已经全员准备就绪,主持人妆发造型已经结束,正在开嗓中。

八点四十整,水哥呼叫刘领队,所有下水人员已经着装就位,两位水下摄影师及他们各自的顺线师已经提前入水,下潜至合适位置。

八点四十二分,刘领队确认,摄像影像信号及音频信号已经顺利接入央视控制台,信号传输稳定、质量清楚。

八点四十五分,外请高空远景摄影组确认,无人机已经起飞,信号稳定。

八点四十六分,三组水上摄像师确认景别确认完毕,机位动线清楚,信号稳定。

八点五十分,三方通话系统全员接入测试完毕,音量适当,信号稳定。

八点五十九分,刘领队的声音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麦当中。“全世界准备。”她说。

9月17日上午9:00:00,导演示意卫星同步信号接入。

央视特派主持人田华对着镜头,说出了面对亿万观众的第一句话:“各位观众大家好,中国中央电视,此刻我正在位于辽省庄河市黑河老人石附近海域的浙奉662号工作平台上,为您带来现场直播。”

紧接着,他按照既定路线,介绍了工作平台的情况,以及这次经远舰发现、制定计划及水下考古的具体情况,之后,镜头跟随他,走到了平台右侧的的入水准备区域,对总领队周春水和副领队魏超的基本情况。

水哥的自我介绍非常简单,但他详细介绍了这次水下潜水探查的路线,之后,他便戴上了三方通话设备安全入水。

楚孑此刻已然心跳加速,紧随其后顺利入水,同水下摄像影呈两前两后的扇形姿态快速下潜,之后何领队和老高也在他身后跟上,大部队就这样开始朝海底进发。

这队形是他们在经过无数次失败的下潜过后总结出的下潜方法,既可以保障摄像师的走位和避免穿帮镜头,也

能让信号线顺利漂浮,不会纠缠在一起。

实不相瞒,其实楚孑在下潜的时候脑海中一片空白,只是一次次地在重复推演自己的走位和待会要说出的讲稿。

大部队顺利下潜至了第一个拍摄机位,即经远舰右舷舷窗即煤渣排污口处,水哥在给观众介绍这两处的时候,老高和何领队就摸黑(因为怕打开手电影响摄像机拍摄)游至了经远舰舷窗的内侧,抓紧音频、视频传输线,同时根据水流方向做着中性浮力悬浮,一点浮泥都没掀起。

负责摄影的大哥在照顾摄影机的同时,还不忘朝他们比划了一个大拇指,这动作让楚孑轻轻笑了一下,心中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大概五分钟之后,水哥即将完成这一部分的介绍,摄像师听到台词中的cue点拉进镜头,水哥在说结束语的同时在镜头外拉拽了两下音频传输线,老高接到信号,在黑暗中捏了两次何领队的手掌,何领队又捏了两下楚孑的手掌,大家就在无声中形成了默契,在镜头再次拉开的同一时间,一起朝着第二个机位游去。

何领队和老高在游动的同时,轻轻推了楚孑一把,在前面的水哥也不着痕迹地拉了他一把,配合楚孑自己向前快速划水两次,便入了镜。

这是这场直播的重头戏,楚孑压制住自己狂跳的心脏,先对着镜头和观众朋友问了好,然后,按照讲稿内容,将全体水下考古队员和粤省打捞局一起作业的过程梳理了一遍,之后示意镜头推进,将髹金倒立的“經”、“遠”儿子展示给大家。

“这两个字是确定该处沉舰的重要证据,”楚孑认真说道,“也是本次调查工作的最大成果。”

楚孑的语气严肃、庄重,因为他知道,经远二字不仅只是一个舰名,它不只代表了四十多位队员长达一个多月不止不休的抽泥、定位、发掘工作,更是代表了百年前那段屈辱、厚重、雄浑的历史。

楚孑希望自己的解说能传达出此种意思,但在水下,孤零零的面对着镜头,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做的怎么。

无论如何,介绍完毕之后,楚孑还是松了口气,按照原定计划,他只需要在镜头内跟随着队员们一起上水就可以了。

但意外就在此刻发生。

他再次呼吸的时候,忽然呛了一口水,楚孑立即警觉,视线向下扫,只见面罩竟然打开了一道小缝,开始漏水!

这在他之前几次的下潜演练中从没出现过!

楚孑迅速想到了原因,因为国内还并没有能力生产此种设备,所以这些三方通话的全封闭潜水面罩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全都是根据欧美人的面部特点进行设计的。

但即使知道了原因,此刻镜头里只有他一个人,他该怎么办?

楚孑并没有慌张,几乎是不动声色地开始调节氧气的流量阀门,希望把水冲出去,但效果很差,而且耗氧量增加的十分明显,楚孑低垂视线,向下一扫,看了一眼氧气和压力表,在心中估算这样能否完成上水,结论是存在危险。

而且,随着他增大了氧气流量,面罩和面部的缝隙更大了,他能感觉到清凉的海水已经在匆匆涌入,让他几乎无法呼吸,他按照操作规程开始进行面罩排水,结果发现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此刻摄像师也意识到了楚孑这里出现的小小意外,默契地后移镜头避免对楚孑的面部特写。

三方通话系统中传来了导演的声音,“小楚,出现什么问题了?”可楚孑现在口鼻处全是海水,自然是无法回答。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