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34章 一百三十四课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丁珰 3654 2024-07-25 11:18:29

所有人都还在疑惑这个镜头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正在隐居中借天幕打发时间的辛弃疾却一眼就认出了这东西。

——这是他早些年时候写的。

当时没有看太平公主的直播,而是待在宋太.祖赵匡胤直播间的辛弃疾骤见这一幕,一股微妙的心情蓦地从心中生出。

难道……

还不等李晓诗说话,屏幕中成为了赵昚的太平公主的声音就已经传了出来。

“妙!”

“一针见血,字字珠玑,条陈完全符合实际,看起来应当是对金人十分了解——堪称著作啊!”

她一点也不遮掩对这《美芹十论》的称赞,完整把这不算长但也不短的万字著作给看了下来,继而又表达了对写出这等军事著作的人的欣赏,“辛弃疾……辛幼安,是个可用之才。”

同样正在观看直播的赵昚默然片刻,无奈苦笑。

他怎么会不知道辛弃疾是个好用的人呢?

换句话说,他才是对“辛弃疾这个人有多好用”最清楚的那一个。

他当初也是看过这份《美芹十论》的,也对辛弃疾很是欣赏。

但这世界上,不是知道就一定会做得到、并且有一个好结果的。

尤其是朝堂之事。

辛弃疾的出身、立场,都注定了他和大宋的当下是不能完全贴合的,他……没法那样去用的。

就在这时,李晓诗按下了暂停。

她道:“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这个美芹十论很感兴趣,那就让我先插几句话,为大家介绍介绍它的作者和南宋这个时候的情况吧!”

“在金人南下,宋朝朝廷一路南迁,而把大多数地盘都让给了金人时,留在那些土地上的百姓们就成为了被朝廷毫不留情抛弃的牺牲品。但凡是朝廷愿意稍微抗争一下,他们绝对会大力配合,豁出性命也要和金人抗争,因为他们也想活着,不想去被金人不当做人看待——但是,没有。而丢了朝廷的庇护,他们也总要想办法活着的,虽然会有些难。在其中,也会有一些因为家族和其他等种种因素而导致无法南迁的士人,而我们刚刚提到的那位,美芹十论的作者,就是来自于其中的一个家族。”李晓诗把早就想讲的人,选择借太平公主的回放记录,放在了这次直播来讲:“山东济南府,因为宋朝廷的不作为,在最后也只能沦为金人统治下的战利品。在这里,有一个世代做官的家族、辛家,他们当然也想从这里南迁去投奔自己的‘祖国’,但辛家的现任家主辛赞,只是北宋的一个闲散小官,家中的积蓄等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家族举家南迁——而金人做了什么呢?金人迁了许多的女真人来到中原居住,和汉人混居,但他们行事肆意,汉人在他们眼里,和家里养的牛羊应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们来到中原后,强行霸占原属于汉人百姓的土地,霸占之后还要把土地再强行‘租’给汉人种植,同时向‘租’他们土地的百姓们征收农税,有的都强征到了几年之后的份额,更过分的、为了占地等,甚至连汉人百姓的祖坟等他们都要刨去平掉,种种行径,但性命问题在前,百姓们也只能忍气吞声。”

“辛家的土地当然也不能幸免,可这又能怎么办呢?整个城池都在金人的控制下,这里如今是金国的土地,难道要举家族之力去和金人硬碰硬吗?作为辛家的家族,辛赞做不出这样的决定,他只能把家国仇恨都放在心里,然后忍辱负重地、为了家族,为了更多人的活命,在金国做官,以借此为更多人撑起庇护伞,即便汉人给金人做官同样朝不保夕、这伞也随时会破掉,但他还是这样做了。然后,他会把胸中大义全部教导给下一代。”

听到这里时,辛弃疾的眼神已经有些朦胧了。

他似乎也看到了祖父的模样,从祖父抱着他时,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的那些,家国、气节,仇恨,后来祖父牵着蹒跚学步的他、再到只能站在原地遥遥地望着孤身离家的他——

祖父不厌其烦的那些叮嘱,这么多年来从未忘却过已经成为本能的东西,又一次出现在了耳畔。

送他离家时,祖父说,坦夫,我们是汉人,是宋人。

金人,是仇敌。

那是伤我百姓、乱我河山、毁我家园的敌人。

“但不管辛赞有什么苦衷,是为了什么才在金国做官的,在南方的朝廷来看,他们就是已经背叛了国家的‘汉奸’,他们不再是和朝廷一条心的汉人了,就算之后这些人的后代回到了南方,为国办事,他们也要被称为‘归正人’,永远抹不掉这个名头,因为他们是不被信任的——”李晓诗的声音把辛弃疾逐渐飘远的思绪拉了回来,少女脆声痛斥着,“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如果不是朝廷先一步放弃了这些可怜无辜的子民,他们又怎么会沦落到这一步?明明就是统治阶层的错,宋朝这些人不去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回过头怪罪受害者,是很无耻的行为!”

骂完,李晓诗继续道:“公元1140年,辛家添丁。这个新添的孙子被辛赞当做继承自己得报国仇的希望,他把所有美好的期望都给到了这个小孙子——因为对大汉冠军侯的推崇,辛赞给自己的孙子起名为弃疾。”

只听名字就知道这位辛爷爷对孙儿抱有何等期望了。

霍去病,辛弃疾。

汉有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那宋能不能有辛弃疾力挽狂澜光复旧河山?

和舅舅一起被召进宫陪皇帝看直播的霍去病挠挠下巴,这才恍然。

原来真的不是错觉呀,这个辛弃疾,名字真的是跟他一样的。

刘彻得意:“这个辛赞,有眼光。”

能看上他的冠军侯的人,当然有眼光。

“可惜不知道这辛赞儿子叫什么。不能只看冠军侯啊,朕的大将军也很厉害的。”

不过,青该和什么对照……红?

辛红?

好吧,怪怪的,那算了。

对他脾气摸透透的卫青一言不发,假装自己是根木头。

“辛赞把‘克复中原,驱除外族’的愿望寄托给了辛弃疾,对辛弃疾更是倾注了一切。他做官时带辛弃疾一同,给他求来了名士大儒做老师,又带辛弃疾去看汉末二国时期曹操在亳州留下的运兵道,后来还带着辛弃疾看了旧皇都开封,悉心给他讲着过去的事情。而辛弃疾也没有辜负祖父的心血,他自小就用功,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连琴棋书画也都精通。在这些之外,他还苦练武艺——辛家祖上是秦国大将,汉唐时期也都出过将帅,所以辛弃疾他学的也都不是什么花架子,他是练就了一身沙场横槊的真功夫的。”

“辛弃疾从十几岁时就只身前往金国都城参加科举考试,为的是完成祖父辛赞给的任务:绘制金国的地图,记下金国的军事情况,摸清金国内部的政治情况。他去了不止一次,查漏补缺,对金国内部的情况可谓是掌握得十分透彻了。后来,辛赞去世,他那些没能出口的对故国的怀念和对金国的恨,这下全都落在了辛弃疾身上了。”

岳飞和岳云也在看天幕,他俩这会儿心态已经平和了,毕竟李晓诗说了,这位辛弃疾是1140年出生的,他们父子俩1142年就没了,等到辛弃疾去只身探金时,想来绝对不会是两岁——那一切都是在他们之后了。

这是在他们之后时代的豪杰,和他们是完全没什么关系了的。

只是,十几岁的少年人就敢自己前往金国,深入金国都城,一点一点将所见所闻绘制成图撰写成书,他见过的、赏过的,拥有的,都绝对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而在那时,他想着的,又都是什么呢?是浩浩山河、旷远江山,还是哀思愁肠、恋念旧国?

辛弃疾才十几岁,他现在就能够完成这种事,那这份勇气、这种经历,都已经预示出了他之后绝对不会平凡。

可李晓诗的态度并不是多么激动的,可见这位从小就立志驱除金人的少年,也未必能有个好的结果。

岳飞不由叹道:“可惜了……若……”

若自己能多活些年,或许还能认识这位少年,想来会是志趣相投的。

知道他在可惜什么,岳云却道:“父亲,我们原本这个时候就应该死掉了,但现在还没有死,不就说明了这‘历史’已经改变了吗?皇帝的态度现在很摇摆,或许以后我们有机会呢?”

有机会再度北伐。

而且,现在辛弃疾已经两岁了吧?

那没准还真能一起抗金呢!

岳飞一顿,说实话,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之后会怎么样。就算是天幕出现后、他真的被从牢中放出来,也没想过以后。

他不敢想。

因为过去的一切都教会了他,期望越大,往往失望越大。

但现在……

或许真的有可能啊。

他突然就来了精神。

那这可得好好看看,看看这位辛弃疾,是位什么样的人,又经历了什么。

李晓诗:“公元1161年,金国迁都开封,准备百日灭宋。金军主力大肆南侵、打算一举灭掉南宋朝廷时,它的后方就空虚了起来。这时,那些被欺压了这么多年的汉家百姓终于也找到了机会,对这些恶人张开了獠牙——百姓们组成的义军,如星星之火,转瞬就掀起了燎原大火,而且有越烧越烈的趋势。义军们在金军腹地横冲直撞,把这么多年的怒火都发泄了出来。”

“而辛弃疾,这一年正二十二岁。”她道,“二十二岁的辛弃疾鲜衣怒马,他有祖父辛赞多年的谋划,又有自身的才能,振臂一呼,就轻轻松松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义军队伍。他带着这支队伍投靠了当时相对最大的义军势力、十万人数的耿京阵营。读过书、有文化的辛弃疾在耿京阵营中掌管着文书工作,而即便如此,他也在不断地为耿京招揽贤才,抓紧一切机会壮大着义军的实力,为了之后给金人带来致命的打击。”

“但现实最先带来的,是给辛弃疾的打击——他为耿京招揽来的义端和尚,不仅投奔了金人,还偷走了耿京的印信。这义端和尚是辛弃疾的旧相识,印信也是辛弃疾保管的,耿京大怒,当时就要杀了辛弃疾。这事确实是辛弃疾的失察,他难辞其咎,但这不代表辛弃疾就甘心这样。所以,他向耿京承诺,给他二天时间,他一定会把义端和尚的脑袋和印信带回来,耿京答应了。”

辛弃疾眸光闪了闪,一丝怀念涌上。

是啊……他是这样做的。

耿京不是个坏人,也很欣赏他的。不然,哪里会这样就答应了?换个人来,总该担心这是不是辛弃疾想要逃命而编出来的谎话。

原来,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啊。

李晓诗还在说:“一腔怒火的辛弃疾当时就提起长槊,上马离去,他要去追义端和尚。”

“这中原的地貌形势,有谁能比辛弃疾熟的?更何况他虽然担任文书工作,但这不能改变他是个勇武难当将才的事实。辛弃疾自小学的就是战场杀人术,他会读书,不代表他只会读书——很快,辛弃疾就追上了义端和尚。义端和尚临死前悔恨万分,他说:辛弃疾是人中青兕,力能杀人,悔不该背信弃义。但一切都晚了,辛弃疾如约把人头和印信带给了耿京。”

“如此文武全才,是世之英杰!”

李世民赞道。

二十多岁,又能读书考科举,还能记下山川地势图,更可以言出必诺,是大人才啊!

他的那位、孙女——太平的评价没有错。

祖上在汉唐也做过官?那要不要去查查看呢?

正当大家为辛弃疾“快意恩仇”、对背叛者毫不留情的潇洒而感慨时,李晓诗话锋一转。

“后来,南下的金国完颜亮,因为种种原因,性情越发暴虐,被自己的属下杀死了,金军内部兵变,打宋也打不下,后方还有义军等人在给他们找麻烦,金国一时大乱。”

赵匡胤眼一亮:“这是机会!”

但随即,他就想到了什么,有点尴尬地闭上了嘴。

机会有什么用?

皇帝可是赵构啊。

果不其然,李晓诗道:“于是宋金议和了。”

赵构,还是那个赵构。

那个除了自己,谁也对不起的赵构。!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